春节前夕,记者在鄂东农村调研发现,节前乡村公路上车流明显增多,一些集镇乃至村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堵车现象。群众反映,最近两三年,一到过年,农村堵车现象普遍,部分路段堵车时间可达数小时。据报道,类似现象近年来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开始显现。
以往,小汽车在农村是稀罕物件。近些年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,买车对一些农民家庭而言,不再高不可攀;加之春节期间很多在外地工作的人选择开车返乡,本就不宽的乡村公路难免超负荷运转。农村出现堵车现象,确实是消费不断升级的一种反映,是时代进步的印证。但也要看到,堵车现象往乡村转移,需要当成问题去看待、去解决。
堵车不仅仅是一种“城市病”。如果重视不够,应对不够科学、治理不够有效,它也很可能“传染”到农村,不仅影响社会运行效率,还会埋下很大安全隐患。过年期间,相当一部分城市车流在一两周内陡然涌入农村,涌入窄窄的集镇道路,涌入仅两三米宽的乡村公路,一旦再出现交通事故,就会堵成一锅粥。越是看到农村道路、桥梁、停车场地等基础设施投入的先天不足,越是看到农村面临的堵车风险,越要及早谋划、科学应对,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办法,制定科学有效的谋远之策,以免久拖成病。
治理农村堵车需要多方配合。基层政府理应适应新情况、新变化,担负守土之责,提前谋划和安排。交通管理部门则应适应春节期间“城市车流减少、农村车流增多”的变化,警力配置跟着治理对象下沉,在集镇、农村的一些重点路段、关键部位进行指挥疏导,避免大面积的交通瘫痪。
除此之外,农村群众尤其是驾驶人自身的文明素养也非常关键。在城市,交通法规对驾驶人有非常具体的要求,也有很灵敏的惩罚措施。集镇和农村红绿灯装置、斑马线、减速标志、违章拍照等设备不全,有的甚至就没有。这样的情况下,如果做不到文明停车、互相避让、路口减速、雪天慢行、礼让行人等等,就可能增加堵车风险,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率。因此,在农村也需要涵养汽车文明,每个驾驶人都自觉遵守规则、文明行车,才能最大程度缓解农村堵车问题,避免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,守住安全这条底线。
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”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诗句道出了过年的喜悦,也道出了时代不断变化的必然。随着国家的发展,随着乡村振兴等战略、政策的推进,辛勤奋斗的农村群众生活会越来越好,城乡间的消费水平区隔会越来越小。今后,农村交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还会加剧,未必只出现在过年期间。有关部门应该早做谋划,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,不妨多些“与城市对标”的规划与远见。
请输入验证码